脊柱側凸是一種病理狀態。當脊柱的一段或幾段出現側方彎曲,可逐漸加重,不僅可累及脊柱、胸廓、肋骨、骨盆,嚴重者影響到心肺功能,甚至累及脊髓,造成截癱。重度側凸需手術矯形,輕度側凸通過指導下的體療,電刺激治療、牽引治療、特別是支具治療可以防止或減少畸形的發展。
脊柱側凸的治療可分為兩大類,即非手術治療和手術治療。早期病例多采用非手術治療,包括:體操療法、電刺激療法、牽引療法、石膏矯形治療及支具治療等。而側彎在青春期發展較快,cobb角在40°以上的特發性側凸,或非手術治療無效的僵硬型先天性側凸,均應給以早期手術治療。現重點將非手術治療和常用的手術治療介紹如下:
一、非手術治療
(一)矯正體操療法
矯正體操對脊柱側凸的療效尚有爭議。但根據作者對20°以內的特發性脊柱側凸采用矯正體操治療結果,治療組側凸消退率為29.6%,比沒有治療,單純觀察組的消退率明顯高。矯正體操的作用原理是有選擇地增強脊柱維持姿勢的肌肉。通過凸側的骶棘肌、腹肌、腰大肌、腰方肌,調整兩側的肌力平衡。牽引凹側的攣縮的肌肉、韌帶和其他軟組織,以達到矯形目的。矯正體操對不同發展階段和不同類型的脊柱側凸有不同的效果,特別對少兒或青春前期輕度特發性側凸、可屈性好尚無明顯結構性改變者,體操療法可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而對結構性改變明顯及先天性側凸很難單獨通過矯正體操矯形,需與其它非手術治療特別是支具治療結合應用。因此,體操療法仍為一種必要的輔助療法,可防止肌肉萎縮及其他因制動引起的廢用性改變。下面介紹作者編制的一套矯形體操。按患者不同情況可選擇其中幾節重點練習。
全套體操共九節:
1.前、后爬行 患者肘膝臥位,用肘膝向前及向后爬行。
2.左、右偏坐 患者跪位,雙手上舉,先臀部向右側偏坐(a),然后再向左側偏坐(b、c),反復交替練習。
3.頭頂觸壁 患者俯臥,鼻朝地,雙肩外展,雙肘屈曲,雙手向前,使頭盡力前伸,用頭頂觸墻壁,然后頭縮回,再以頭頂觸壁,反復練習。
4.雙臂平伸 患者俯臥,雙手枕于額前,雙手臂漸漸抬起離開地面,向前伸直,然后雙手再回額前,如此反復練習。
5.仰臥起坐 患者仰臥,雙臂上伸平放墊上,然后仰臥起坐,軀體屈曲,雙臂前伸,雙手觸及趾尖,然后再慢慢雙臂上舉回至仰臥位。
6.下肢后伸 患者俯臥,雙肩外展,雙肘半屈曲,雙手掌平放墊上,雙下肢后伸,從墊上抬起,左、右腿上、下交叉呈剪式運動。
7.雙腿上舉 患者仰臥,雙手枕于頭下,雙下肢半屈曲,雙足平放墊上,然后雙下肢上舉,兩腿前后交替作剪式運動。
8.深吸慢呼 患者仰臥,雙上肢平放身體兩側,手掌向上,雙下肢半屈曲,雙足掌平放墊上,用鼻孔深吸氣,使胸廓擴展,然后作輕呼呼聲,將氣慢慢由口吐出。
9.挺拔站立 患者雙足平行靠墻站立,使雙肩及髖部緊貼墻壁,使頭頸及脊柱盡力向上挺拔。
(二)電刺激療法
支具是控制脊柱側凸加重的較好方法。但由于支具限制患者的日常活動,外形臃腫,在炎熱地區,患者無法耐受透氣不佳的支具,常使患兒或家長中途放棄治療,而愿意接受電刺激治療。目前常用的電刺激多為雙通道體表電刺激器。兩組電極分別放置在側彎凸側的體表特定位置,兩通道交替輸出的矩形電刺激波,使兩組椎旁肌輪替收縮與舒張,而使側彎的脊柱獲得持續的矯正力,以期達到防止側凸加重的目的。較好的適應證是年齡較小的可屈性較好的40°以下的特發性側凸及神經肌肉型側凸。具體治療方法:
1.定位 治療前攝站立前后位脊柱x線像,根據x線像找出側凸的頂椎及與其相連的肋骨,此肋骨與患者腋后線,腋中線相交點a、b為參考中心,在參考中心上、下各5~6cm處的腋后線及腋中線上作標志點,為放電極板位置,同一組電極極板的距離不要小于10cm。
2.有效強度的確定 電刺激需要有足夠的強度才能達到治療目的。一般電刺激強度通過以下方法來估計:①電刺激肌肉收縮時,肉眼觀察脊柱側凸有無改善或變直。②肌肉收縮時觸摸患兒棘突有無移動。③拍片觀察有電刺激與無電刺激時側凸角度有無10°以上的減小。如未達到以上要求,應向前或向后調整電極板位置,或略增大同一組兩電極板間距,找到最佳刺激點,并使電流強度逐漸增大到60~70ma。
3.治療處方 第一周:第一天刺激為半小時,每日兩次,第二天刺激1小時,每日兩次,第三天刺激3小時,每日1次,以后每日一次,每次遞增1小時,至第七天刺激7小時。電流量由第一天30ma到第七日的70ma。經一周白天治療使患兒逐漸適應,并同時教會家長如何正確使用電刺激器和放置電極板,以后改為晚上治療。小兒入睡后開動儀器,使電流強度由30ma開始,幾分鐘后逐漸調到60~70ma,以免刺激太強,將患兒弄醒。
在開始治療階段,注意發生皮疹。要經常核對刺激點,防止刺激強度及刺激時間不足。電刺激療法需持之以恒。為達到好的治療效果也可與支具治療聯合應用。
(三)支具療法
在脊柱側凸非手術治療中支具治療占重要位置。winter等曾對95例cobb角在30~39°的特發性脊柱側凸用milwaukee支具治療,骨生長成熟后停止使用,其后經過二年半的隨診,84%的側凸無變化或有減輕。作者對215例均cobb角28度的特發性側凸患者,頸胸段及胸段側凸采用milwaukee支具,胸腰段及腰段側凸采用boston支具治療。經平均26個月隨診,側凸無變化或減輕的有效率為82%。支具療法適用少年期和青春期的特發性側凸,對先天性側凸或骨發育成熟期的側凸支具治療無效。常使用的治療脊柱側凸的支具有兩大類:即ctlso及tlso。
1.ctlso 固定范圍包括頸椎、胸椎、腰椎和骶椎。milwaukee支具是其代表,包繞骨盆的部分由塑料制成,外面附有三個柱,一前二后。三根柱在頸部與頸圈相連,圈的后方為枕托,前方緊貼喉前托位下頜。ctlso適用于頂椎在t8以上的側凸。根據需要在立柱上補加壓力墊或吊帶,主墊應安放在側凸頂椎的水平。壓墊位置應盡量偏向外側,以增加水平分力。
2.tlso 固定范圍包括中、下胸椎、腰椎和骶椎。其中boston支具是它的代表。tlso適用于側凸頂椎在t8以下的患者。支具由塑料制成,上端至腋下,下端包繞骨盆,該類支具可被衣服遮蓋,不影響美觀,患者容易接受。但這種支具必須用石膏取樣。甚至在牽引下或加壓墊下,取樣做成陰模,后制成陽模。再用塑料在陽模上作成支具,才有較好的矯形作用。
3.穿戴支具的時間 支具穿戴時間每日不少于23小時,1小時留作洗澡、體操等活動練習。支具治療需持之以恒,若無禁忌,支具使用應至骨生長發育成熟。停用支具的指標:①4個月內身高未見增長。②risser征4~5級(髂嵴骨骺長全及融合)。取下支具后4小時攝片,cobb角。達到上述指標,支具穿戴時間每日可為20小時。4個月后復查無變化,減為16小時。如再復查仍穩定改為12小時。再隔3個月,去除支具24小時后拍脊柱正位片,cobb角仍無變化,即停止使用。在此期間如有畸形加重,仍需恢復每日小時著用支具。
(四)牽引療法
牽引治療可防止或減緩脊柱側凸的進一步加重,或使側凸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牽引療法,目前更重要的是用作脊柱側凸的術前準備,使手術達到最大限度地矯正。防止手術一次性地牽張,避免或減少脊髓神經損傷并發癥的發生。牽引的方法很多,如頸牽引,斜臺頸牽引,頸—骨盆套牽引、頭顱—骨盆環牽引、臥位反懸吊牽引等,現將后兩種介紹如下:
1.頭顱一骨盆環牽引 該裝置首先由dewald和ray于1970年設計并應用臨床。它由頭環、骨盆環和四根支撐桿組成。頭環由特制螺釘固定在頭顱,骨盆環可由斯氏針、特制的螺釘、皮圍腰或腰部石膏固定。
(1)頭顱環安裝 患者頭發剃光,仰臥、頭由助手扶持并固定于床緣之外,皮膚常規消毒,局麻下操作。頭環應套在頭顱最大徑線下方,位眉弓上和耳尖上各1cm。頭環至頭皮的距離為1~1.5cm,以4枚特制的顱骨螺釘將顱環與顱骨連接固定。前方兩枚顱釘在眉弓外1/3點上方1cm處刺入皮膚,后方兩枚顱釘與前方顱釘呈對角線擰入,直至扭力為6kg左右(三個手指擰不動)為止,將顱釘擰入顱骨外板。
(2)骨盆環安裝 全麻或局麻后,患者取側臥位,手術側在上。由助手在后側髂后上棘處放一斯氏針作導向,術者在前側自髂前上棘下0.5cm向導針方向穿入斯氏針,理想的穿出點應在髂后上棘中心。一側穿針完畢,翻身操作對側,斯氏針操作法困難,并發癥多。目前大多采用螺釘固定法,即患者平臥骨科手術床,使骨盆懸空,由一助手把持骨盆環,由兩位術者自兩側髂前上棘后下方各0.5cm處,由前向后每隔1.5~2.0cm同時由兩側對抗地各擰入三枚特制的螺釘,直到骨盆環牢固為止。
術后2~3天暫不牽引,待針眼疼痛消失后,安裝支撐桿。術后三天應每天擰緊固定螺釘,并每天擰調節螺絲1~2圈,直至達到理想的矯正度。
2.脊柱側凸反懸吊牽引 該裝置由牽引帶、滑車、繩索及重錘組成。患者側臥在牽引帶中,側彎的凸側向下,重量由10kg逐漸加大到40kg使凸側頂點離床5~8cm,以患者的最大耐受度為限。若僅為術前準備,一般牽引時間兩周左右。通過牽引,使凹側軟組織得到松解,使脊柱凹側得到有效的伸展。該方法簡單,方便,并發癥少,力學合理,效果也較確切。患者可自由出入牽引裝置,不需特殊護理。可在醫院中牽引,也可在家中或臨時病房中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