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源性高血壓是指由頸椎病引起的血壓升高,是繼發性高血壓病的重要原因之一。臨床較為常見,有“低頭升高、抬頭就好”的表現。占頸椎病的6%,占高血壓人群的15%左右。人們對此缺乏認識,有相當多的病人被誤診為原發性高血壓而久治不愈。當高血壓久治無效時,也許病根就在頸椎。通過頸椎X線片、CT片或核磁共振,就能確診頸源性高血壓。
頸源性高血壓是由于頸椎勞損、頸椎骨質增生、頸椎退行性病變、椎體不穩、寰樞關節半脫位、頸椎椎間盤突出、外傷等原因,脊柱力學不平衡而致肌張力失衡,骨關節輕度位移,直接或間接刺激或壓迫頸部的椎動脈、交感神經,致使頸交感神經節或椎動脈血管舒縮功能異常紊亂,進而導致腦細胞缺血缺氧和功能障礙,繼發性血壓上升。
如何辨別高血壓是頸椎病引起?
1、好發于40~50歲的中年人,血壓波動大。隨年齡增長,血壓亦隨之增高;
2、雙側上肢或坐、臥位時血壓差別較大;
3、血壓升降與頸椎病發作癥狀“神同步”。血壓變化與頸椎病癥狀發作呈相關性,當出現頭痛、頭暈或頸肩痛時血壓升高,當癥狀緩解血壓隨之下降。此特點在發病初期尤為明顯,隨著病程延長,其特點逐漸減弱;
4、在高血壓之前,有相當長的時間為低血壓或血壓不穩,大約可持續5~30年,而后70%~80%患者變為高血壓。血壓多為收縮壓低,舒張壓相對高,即脈壓差小為其特征;
5、對降壓藥不敏感約,治療頸椎病反而有效,治療頸椎病時血壓下降,間歇期又升高。
6、幾乎都伴有頸肌疼痛、有酸脹、僵硬感。還可伴有黑蒙、眼脹、眼睛易疲勞、眼干澀、視力減退、復視、流淚、畏光、皮膚發紅、排汗異常、有發熱感、胸悶、心慌、胸前脹痛、噯氣等。中后期多伴有頭痛、眩暈、耳鳴甚至頑固性失眠、多夢、記憶力減退,抑郁或焦慮、霍納征、偏癱等;
7、頸椎X線片、CT或核磁表現為頸椎生理曲度改變,頸椎關節移位,寰樞關節紊亂、頸椎骨質增生、頸椎椎間孔狹窄等頸椎病表現。
中西醫結合治療,臨床治療多對因治療,除應用降壓藥物外,常用推拿、肌肉松解法、整脊、針灸以及特定治療手段等。
1、牽引包括頸托。
2、推拿、按摩、正骨治療:病人先進行推拿、按摩放松肌肉后正骨。該方法有較好的療效,效果也較快。
3、理療,通過光、電、熱等多種物理學療法,進行消炎,放松以達到治療頸椎病的目的。該方法無疼痛也有較好的療效。但治療較慢。
4、美式整脊:自然療法,矯正不正常的脊椎位移,調整脊椎不合理的變形,改變脊柱的生物力學結構,解除可能存在的對脊神經或血管的干擾,從根本上逐漸改變和消除致病因素,從而達到徹底治病、及預防的效果。
5、針灸、小針刀:分普通針刺和特殊針刺。普通針刺(針灸)療效較慢,治療時間長,但安全。小針刀松解局部肌肉,療效較快。
6、艾灸、中藥治療:根據辨證論治,采用艾灸、、中藥外治和內服,活血通絡,調整營衛,平衡陰陽,也能達到較好療效。
頸椎病的預防
1、選擇合適的枕頭。選用能夠成型而不讓頸椎落空的。
2、避免長時間低頭伏案工作、長時間仰頭工作或仰視、在床上看書頸部長時間屈曲等。另外,即使姿勢正確,長時間保持同一種姿勢,也會肌肉痙攣勞損,所以每隔45分鐘至1小時要活動一下。
3、注意頸背部保暖。
4、治療咽喉炎。
5、頸肩部保健操。進行頸部肌肉鍛煉,加強頸椎三維空間6個自由度,和瞬間旋轉軸的活動,達到松解頸肩關節周圍軟組織粘連,加強頸部肌肉收縮力,維持頸椎內外平衡,有效預防頸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