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呼嘯的北風,許多人尤其是老年人都會出現關節疼痛、酸麻、沉重等一系列癥狀。老百姓常常將這些癥狀統稱為“風濕”。
據石家莊直樂矯形中醫醫院介紹,這個籠統的稱呼其實還要從人們對關節痛的最初認知說起。 在《素問?風論》中描述“風者,善行而數變”,而風這種流動的特點也和關節痛來去迅速相吻合。因此在《金匱要略》中張仲景首次提出了“風濕”的概念。同時他引用《素問》中的“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將風濕歸為一種痹癥。而在英語中,風濕病“rheumatism”的詞根來自希臘語“rheuma”,譯為“流動”。可見世界各地的傳統醫學對疾病最初的認知都是相似的。
在現代醫學中風濕病是一大類疾病的總稱,這些疾病主要侵犯關節、骨骼、肌肉、血管及有關軟組織或結締組織,因此也被稱為結締組織病。而這其中最常見的引起關節痛疾病之一就是類風濕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可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疾病,甚至比人類的歷史還長,在恐龍化石中都有這種疾病的痕跡。這種古老疾病與過于活躍的免疫系統有關。在類風濕關節炎患者身體中異常的免疫系統將關節滑膜作為攻擊對象,造成滑膜炎癥,最終導致關節破壞致殘。此外眼部、肺部、血管等器官也會遭到攻擊,導致其他系統損害,所以類風濕關節炎不僅僅是骨關節疾病,更是一種全身疾病。免疫學和分子生物學證據證明了異常活躍的免疫系統可能是基因變異的結果,所以遺傳是類風濕關節炎的病因之一。有研究顯示同卵雙胞胎中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共患病率僅為16%,這提示環境因素在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病中同樣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吸煙、咖啡因攝入、感染都與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病有關。
另外一種常見的引起關節疼痛的疾病是骨關節炎,骨關節在65歲以上人群中的發病率為68%。如此常見是因為退變的原因,和機器一樣關節也是有“使用壽命”的,隨著年齡的增長,關節軟骨逐漸變薄、失去彈性,軟骨下的骨質增生形成“骨刺”,導致關節疼痛、活動受限。而負重關節,尤其是膝關節是最常見的好發部位,而過度的使用和損傷會讓骨關節炎提早發生。
既然類風濕關節炎和骨關節炎的發病原因都和寒冷和潮濕無關,那為什么許多關節痛的患者會成為預測天氣變化的“天氣預報”? 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在氣溫降低時,血管收縮,血流減慢,使得關節疼痛加重。另外關節滑液的粘度增加,關節活動時的阻力增加都與疼痛加重有關。另外有人認為,天氣變化會影響情緒,使得痛閾降低,使人產生疼痛感覺。也有研究指出天氣變化時引起大氣電荷的變化。正常人對這種電荷變化能準確調節保持平衡,而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由 于局部組織的變化,調節功能下降,關節腔釋放出炎性物質,產生酸痛感。
在季節變化的時候如何預防關節疼痛的發生呢?首先應該注意保暖,根據天氣情況增減衣服,避免在陰冷潮濕的地方逗留。其次要注意保持居室溫暖干燥, 使關節處于一個相對舒適的環境,減少疼痛的發生。另外,無論是骨關節炎還是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都應該前往正規的醫院進行診治,明確病因。因為骨關節炎和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并不完全相同。并且在醫生和專業人士的指導下進行關節的功能鍛煉,維持關節的正常,減少關節的破壞。此外要保持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配合醫生的治療和康復訓練,平時增強營養,預防感染,都可減少關節的疼痛。